【亚莉心理·人际】先否定后肯定——让他喜欢上你 |
|
| |
$demons$
如何与人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东西方的无数学者都对人际关系作了大量的研究,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人际关系的研究。以孔子为例,孔子是研究人际关系的一代大师,留给后世许多宝贵的思想,值得大家认真地领会。孔子的人际关系理论是以“仁”为基础,以“爱人” 为主体的,他提出了“博施济众”、“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一系列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人际互动中的相互性原则。 马克思曾说过:“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更多地想到别人是否对自己好,是否尊敬自己,而很少去想自己是否对别人好,是否尊敬别人。人际关系实际上始终是互动的、来往的过程,正如古人所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人总是希望别人能接受自己、喜欢自己和帮助自己,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是没有无缘无故的接受、喜欢和帮助的。通常情况下,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会去喜欢他;拒绝我们的人,我们也会去拒绝他。这就是人际交往的相互性原则。 社会心理学家阿诺森和林德,1965年做了一个实验。实验员假装成被试,他与真被试在实验中相互交往,真被试会听到这位假被试与实验负责人谈到他对被试的印象。第一种控制情况是:实验员一开始就用相当奉承的语气说真被试如何如何好,他如何如何喜欢他,每一次表述他对真被试的看法,他都作肯定的评价;第二种控制的情况是:实验员则自始至终对真被试作否定的评价。最后询问真被试,哪位假被试对他具有吸引力。换句话说,就是真被试喜欢不喜欢假被试。 正如所预见到的那样,真被试对假被试的评价是对等的。当实验员喜欢他时,他也喜欢实验员,否则反之。实验表明,人们有一种心理倾向: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即人际关系常常是一种对等互动的关系,它要么良性循环,要么恶性循环。 阿诺森和林德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在对等吸引时,不仅仅与对等表现的态度有关,而且还与表现态度的递增量有关。他们另一种实验的控制条件是这样的:一开始假被试对真被试作否定评价,而后来,评价越来越肯定。换句话说,一些被试知道那位假被试自始至终喜欢自己,另一些被试则知道,假被试一开始不喜欢自己,而后来喜欢自己了。尽管实验结果是被试们全都喜欢假被试,但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后者。 对此,心理学家的解释有两条: 第一,开始的否定评价引起了被试的忧虑,自我怀疑,否定评价增加了肯定评价的需要;因此,当肯定评价出现时,意义就更大了。 第二,如果一开始持肯定评价,被试心理感觉是“这人对谁都喜欢,对谁都说好话。”而开始若是否定评价,被试也许会认为这位持批评态度的人要求严,后来转向肯定评价时,被试则感到对方很有判断力,“尽管对人严,但喜欢我。”于是,吸引力便产生了。 | |
文章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