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高速发展、节奏快捷、竞争激烈,往往也导致人们情绪负重,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约1600万人,约3000万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受到情绪障碍和心理问题、行为问题的困扰,每100个人中约有10个人需要心理帮助,由此,一个新的职业应运而生,这就是为人们抚慰疏导心灵、为心灵营造栖息家园的心理咨询师。
这是位于太原市平阳路的一处住宅小区,在临街的二层楼房这幅心理咨询门诊的招牌很是显眼,它的主人叫卫亚莉。每天一走进自己的心理门诊,卫亚莉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听取助手汇报电话来访的记录,在安排好与咨询者预约的时间后,卫亚莉才开始一天的心理咨询工作。
今天上午,卫亚莉要接待的咨询者是一位学生家长。在卫亚莉接待的来访者中,像这位家长咨询孩子学习心理问题的占到了相当的一部分。按照约定的时间,下午走进门诊室的是两名年轻的小伙子,他们分别咨询的是工作和交际方面遇到的心理问题。
卫亚莉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的,1999年9月,在一片怀疑声音中,满怀信心的卫亚莉开设了自己的心理门诊,然而正如亲朋所预料的那样,卫亚莉的心理门诊一开业便陷入了困境。
两年的困难和坚持对卫亚莉来说是一笔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财富。两年之后,带着从事心理咨询的感悟与思考,卫亚莉相继参加了国际心理治疗大会、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之后开始出版关于婚姻家庭、青少年成长教育的系列心理丛书,其中一些著作还被翻译到了国外,然而与这些成绩相比,更令卫亚莉欣慰的是,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了。
这位家长是专程从外地赶来向卫亚莉表示感谢的,一年前她一直学习都很优秀的儿子在升入高中后遇到了心理问题,经过卫亚莉十多次的心理辅导和调整后,孩子的心态有了明显的变化。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也是卫亚莉的来访者,一年来他已经是第八次走进卫亚莉的诊室了。而这个曾经被心理问题困扰的小伙子,现在已经有足够的自信坦然的面对记者的采访了。
与卫亚莉一样,太原师范学院的心理学教授郝若平博士也是我省心理咨询师的先行者,她对心理健康有着一个通俗的解释。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心理健康对许多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字眼,郝若平至今还记得当初在大学开展心理咨询的情景。
在传播知识的大学尚且如此,其他人对心理健康就更是知之甚少了。在多年从事心理健康的咨询和教育过程中,郝若平逐渐感觉到,与庞大的心理健康需求人群相比,仅靠个人的力量进行一对一的咨询服务是远远不够的。几年前,郝若平成立了自已的益尔心理教育研究所,带领着一个十多人的团队从事心理健康的咨询、培训和产品研发,将心理健康服务延伸到了学校、农村等更广范围的群体和个人。
用团队的力量为更多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正是心理咨询业这个新兴行业的共识。和郝若平一样,卫亚莉也有着自己的团队,如今这些咨询师们每天也都和卫亚莉、郝若平一样享受着抚慰心灵带给他们的辛苦、成功与快乐。
心理健康已经不再是一个神秘陌生的字眼,它已经成为人们追求成功的必备条件,成为衡量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标尺,也许,当心理咨询师不再是一个看起来特殊的职业时,人类社会也就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