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是人生由少年期向青年初期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在生理上、心理上,还是在活动水平与方式上都在悄然发生着各种微妙的变化,即将获得中学生身份的兴奋,对中学生活许多不切实际的期待和对许多即将发生的变化不能预料的担忧和茫然,加剧了这种变化。
教师们都感觉到,进入六年级,尤其是到了六年级后一学期,很多学生开始变得浮燥,行为上变化较大;很多学生开始变得不听话了,情绪易波动,各种焦虑状况表现明显,自我控制能力变得不如以前等等。这种变化有些是年龄段和学段的特点,因而往往也是必然会发生的,是属于儿童内部发展规律的必然性所致。但有些却是很多外部因素造成的,如应试教育对学生带来的沉重压力;因自主活动时间的不足使得学生日益增长的活动能力、探求欲望、交往需要和自我支配的需要等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和满足;对学生各种管理方式的刻板和不民主倾向;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观念和各种手段没能很好的跟上儿童年龄的变化等等。
而这个时期的在人际交往关系方面的变化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人际交往是中小学生最重要的社会技能之一,是儿童社会化的动因,像合作、助人、友爱和谦让等许多社会技能都是在人际交往中获得的。但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与他人和谐共处,这常常会引起他们的离群、冷漠、自卑、抑郁甚至敌对和反社会化倾向,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这个时候的孩子进入了转折期,心理上有时会产生孤独感,一些事情之前没有和家长做很好的沟通导致孩子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也不愿意和家长沟通从而产生了孤独的感受。这个时候建议家长主动和孩子沟通,毕竟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家长应该及时的纠正孩子在一些观念的上的错误。
六年级成绩的好坏对孩子来说也很重要,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老师的关注自然也会多些,并且这个时候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开始发展,对于其他同学的性格和做事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加上自身的一些因素容易产生嫉妒的心理。嫉妒心理是孩子在交往中的“恶性肿瘤”对于这样的不良心理的产生,家长需要重视起来。
产生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有这样几方面,值得家长注意:
(1)自小养成的气量狭窄,处事待人毫不谦让的性格。
(2)由于自己表现不及别人,受到过老师和同学的冷落,感到自己的优势地位已丧失,自尊受到威胁,因而造成自卑感而引起嫉妒。
(3)家长或其它长辈在孩子面前故意夸奖他人,使其怨恨他人。
(4)父亲或母亲常有嫉妒他人的表现,潜移默化中受到父母影响。对有嫉妒心学生的辅导措施有以下几种。用坦白与诚实的态度处理。有时嫉妒是出于本能,如果过分抑制它,也许只能使它埋得更深而毒害孩子的心灵,所以要让它显露出来加以引导纠正。
家长应该多多关注孩子的待人处事的方式,对于孩子不正确的人际交往要及时给孩子纠正,鼓励孩子靠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来换取别人的赞扬,引导孩子虚心看待别人的优点与进步,把别人的长处当成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去发现自己的不足。用事实证明,他们还是能被人喜爱的。有位学者曾说:“嫉妒的孩子通常都是确信没有人爱他们,也没有人会爱他们。”所以,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也是能受人喜爱的。家长也应该及时和老师沟通,对学生应一视同仁,要用公正的评价,使其口服心服。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孩子就会有逆反心理的表现,进入六年级的孩子由于马上要升入初中,孩子的心理上的一些变化就更加明显,比如会觉得自己是个“大人”了,这种认识会更加强烈,这也是阻碍孩子正常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不良心理的起因也是多方面的:
(1)常常受到过多的挫折与指责,心理承受了相当的压力。为了摆脱这种压力,需要情绪宣泄。所以家长平时的时候应该多喝孩子沟通,了解孩子最近的学习的同时也要了解尽量了解孩子的生活,家长要摒弃“这么小的孩子能有什么烦恼”的想法,从多个渠道了解孩子,比如和孩子的老师多做交流,侧面了解孩子的情况。了解平时和孩子接触较多的同学以及孩子关系不错的邻居等等。
(2)没有整理情绪的机会,往往正在做一件事时,忽然又被指令做另一件事,情绪节奏时常被打乱,因而总感到无所适从。家长不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来随意安排孩子的生活或者终端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这样孩子觉得没有得到尊重,就会导致孩子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有逆反的情绪。
(3)父母管教不当。父母管教孩子没有原则,任凭自己的性子,反复无常,使孩子对父母抱有成见。对于孩子家长不能要求苛刻,也不能不问不问。对孩子的教育家长需要制定教育方向,在不干涉孩子自由成长的前提下,要对孩子的人生方向加以引导。
(4)家长要求孩子做一件他不想做或没有能力做的事时,孩子也会产生抗拒心理。家长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对于孩子的能力要给予准确的评估,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期望过高,要让孩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增强孩子的自信。
(5)与自身大脑神经系统的特质有关。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脑内部除了有掌管思维的理性中枢,还有着专门掌管情绪调节的情绪中枢。狂怒、缺乏自制力的状态,被称之为“情绪短路”。
反抗、易怒心理的辅导措施,要让孩子认识到,经常性的愤怒既有害于别人,更有害于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帮助孩子学习调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家长应该教会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并且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的同时,也要学会观察别人的情绪。
鼓励孩子多多参与集体活动,增强其对集体生活的归属感,尽量减少与别人的冲突。即使发生冲突,孩子要有意识劝导周围的同学把冲突降温,而不要激化矛盾。
在孩子这个多方面都在转化的阶段,家长应该予以重视,尤其这个时候孩子的交往中心已经由家庭变成社会。所以和周围的同学、邻居等的相处,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重要,家长要指导孩子学会和周围的人快乐的相处,让孩子慢慢的成熟起来,慢慢树立起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