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亚莉心理绿洲->首页->家庭教练
父母与孩子互动方式对孩子成年后的影响
时间:2013-8-23 15:56:22 来源:山西心理咨询网 作者:佚名 访问次数:关闭
$demons$
《父母与孩子互动方式对孩子成年后的影响》

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交流分析学派(TRANSACTIONAL   ANALYSISI)将父母的非爱行为
传达给孩子的信息分为:

      12个禁止令:不要存在、不要当自己、不要亲近、不要属于我们、不要长大、
                   不要像个孩子、不要健康、不要正常、不要成功、不要重要、
                  不要思考、不要感觉

     5个驱迫令:快一点、要更努力、要坚强、要完美、取悦别人

     7种负面特质的父母:过度批判、过度保护与过度干涉、缺乏一贯性、言行不一、
                放羊不管、理论家、情感匮乏

     这些不良互动模式,可能使孩子的情绪不能得到释放,使孩子的精神需求不能被满
足,从而造成心理成长的停滞。

     因为时间有限,只重点感受了其中部分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了解这些问题后,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进行“觉察”,并通过觉察划清自己的问
题和孩子的界限、和家人、和他人的界限。
 过度批判的父母:
      经常使用全面性否定的话语指责孩子所犯的错误。
      孩子成年后,内心有很深的自卑感和罪恶感;
      没有自信,深信自己很笨,很傻,一无是处,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
    做错事时,深深自责和内疚;
    对于自己的任何表现,总是会习惯性地在心里不断苛求、批判自己。
    自尊心及自我价值感低,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不能肯定自己的人,对他人包容度也相对低,较易苛责自己和他人。
      也有可能震荡到另一极:表现得非常骄傲、自大、过度自我膨胀。
过度保护与过度干涉的父母:
     父母以“爱”的名义,怕孩子受伤和失败,所以事先为孩子计划打理好一切。
剥夺了孩子独立学习、探索周围事物的能力,隐隐给孩子传递出信息:“你无能,什么事都
要我帮助你做”
    成年后,过度倚赖,面对问题问题或困难时感到退怯、无助、没有主见,容易本能地采取逃
避的办法。
    在生活或工作中,缺少应有的担当或责任感。
    也有可能震荡到另一极:表现出不需要任何援助,承担过多责任,深怕他人的援助是干涉,
或者让自己一感到无能。
变化莫测的父母:
    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疼爱亲切;不顺心烦躁的时候,让孩子感觉到被厌烦被责骂,会
使孩子感觉到焦虑不安、困惑、矛盾。
    成年后,无法建立安全感,缺乏自信,对他人不信任,或者特别喜欢探究别人对自己的
想法和感觉。
    也有可能震荡到另一极:觉得那种总是疑心他人的感觉太痛苦了,让自己不要有感觉,
缺少怀疑能力,全然相信他人。
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父母:
    要求孩子诚实,自己却常说谎。
    使孩子心中困惑、混淆。
    成年后,也成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人。内在真正想法,与表面上所表现出来的言语
和行为处于分裂状态。引起他人的不信任或排斥,亲密关系受到影响。
    也有可能震荡到另一极:一诺千斤,缺乏弹性,在事情已经发生变化时,不懂得变通。
不关心孩子,放牛吃草的父母:
    很少给孩子情感上的支持与回应,很少关注孩子内在的感受和需求。
    成年后,不能表达自己的正向情感(比如欣赏、感谢、喜欢对方)
    也有可能震荡到另一极:不听地赞美别人:“哇!你真好!太了不起了!”给他人感觉
是人皮在说话,感觉不到诚恳与真心。   
理论家型的父母:
    喜欢说道理,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在感情,特别是职业是教师或军人的父母。
    这样长大的孩子较逆返,有的表现为沉默、撒谎、封闭自己。容易走极端,缺少弹性。
情感匮乏型父母:      孩子成为父母的代理父母。     如此长大大孩子被训练得善体人意,过度敏感。     易同理体察别人的需求和感觉,却无法划清自己的情感界限,常将别人的问题揽在自己 身上。
不要存在:
    父母对孩子当众斥责、打骂、罚跪,都让孩子感觉到羞辱,希望钻地洞或消失,感觉到自己
的生命是多余的。
    成年后,常常感觉到活着没有意义,在与人交往中不敢提要求,害怕成为别人的负担,有失
误时会深深自责。
    或者震荡到另一极:特意凸显自己的重要性,表现出自己很能干的样子,好象无敌金刚,但
不是真正的自信,使周围人感觉到压迫,不自在。
不要当自己:
    父母对孩子的性别期许,高期望,用理想的样子评判孩子“应该”如何,符合则赞美鼓励,
不符合则责罚。
    父母从来没有正视孩子的需求。
    孩子努力得到父母的夸奖,远离自我,迎合讨好他人。
    成年后,不快乐,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和他人要求严,但常有挫折感。或者震荡到另一极:不在乎他人的感觉,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
不要亲近:
    父母不与孩子有亲密的肢体接触;
    忙碌中对孩子说:“走开!”
    回答孩子的要求时说:“那你去当他们家的小孩好了。”
    成年后,与人接触、接近时有困扰,尤其是与你喜欢或者有权威的人接触时,内心害怕、紧
张。
不要属于我们:
    孩子感觉到父母偏心;
    小的时候被兄弟姐妹或小朋友排斥;
    小的时候被父母说:“你根本不像我们的孩子”
    成年后,难有归属感。
    可能进入一个公司多年,也难于融入整个企业的团体。
    可能结婚多年,仍如外人。
不要长大:
    父母需要孩子需要他们,才让父母觉得有价值(被需要)
    孩子独立做事时,就被否定或者表示担心。孩子被要求听从父母的意见和安排。
    孩子感觉到不被信任,能力不被肯定。
    成年后,比较倚赖;遇到问题时优柔寡断,容易选择逃避退缩的方式,害怕承担责任,害怕
棉对问题。
    或者震荡到另一极:过多承担责任,是么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揽;讨厌自己的优柔寡断,所以
做决定时冲动草率。
不要像个孩子:
    每当活泼、自在、好动的孩子本性展现出来时,遭到严厉斥责、喝阻。
    要求孩子不要让父母操心,要照顾弟妹、料理家务。
    成年后,很难快乐起来。
不要健康:
    孩子身体健康时,少获关注;身体不舒服时,获得持续的关爱。
    成年后,常选择体弱多病,缺乏生命活力。在人生面临困难、挫折、失意、难题的时候,容
易生病。
不要正常:
    孩子正常时,不获关心;情绪强烈、吵架、打架、晚归、被告状时,被注意被关心。
    成年后,喜欢以夸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易沉溺在情绪中,无法自拔。
不要成功:
    孩子完成一件工作后,得到的是批评、苛责。潜意识里,有不要成功的倾向。
    成年后,不自觉地拒绝生命中任何一个可能成功的机会,这种拒绝无法用头脑发现。
    越渴望成功,越努力,却总是缺少临门一脚;
    不知道为什么,快成功时,兴趣就转移了;
    接近成功时,心里的担心、害怕就涌现,人际关系出现问题;
    或者就认为,一事无成是自己的宿命。
不要重要:
    从小感觉到自己在家庭里不重要的孩子,总是觉得自己渺小、微不足道;
    成年后,当有机会担当重要角色或重大责任时,就会出现恐惧、胆怯,害怕成为众人注目的
焦点。
    很难坦然接受别人的赞美与夸奖。
    当别人帮助或重视时,感到不安、受宠若惊。
不要思考:
    直接给孩子答案;或者孩子的好奇、认真思考、探索,都得不到回应。
    成年后,觉得自己不聪明,无创造性;
    一想复杂问题,就头痛并心生抗拒,等着别人给答案。
不要感觉:
    对孩子的情绪否定,扼杀孩子内心真实的情绪展现。如:
   “不许哭!”
    “你不哭,妈妈就带你去动物园(给你买玩具)”
    “乖,妈妈心疼,好了,不哭!不哭!”
    成年后,感觉的敏锐度、觉察力被限制住,很难回应自己真实的感觉。
    当感觉出现时,只感到莫名的烦闷、焦虑,不能仔细分辨其中的感受,或者只想刻意忽略。
    积压的情绪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爆发出来。
    这个禁止令对男性特别明显,因为害怕有感觉而显得娘娘腔。
快一点!
    父母焦虑,性格急噪,语言、动作,或者情绪中都传达出内在的焦虑和不安。
    成年后,吃饭、说话都不由自主地快。
    即使外表可以从容,但内心焦虑,常有心神不宁的感觉,很难真正放松下来。
    决策时不易从容、周延。
    自在、悠游的特质被剥夺。
    获得成功或肯定的同时,身心健康付出代价。
“要更努力!”:
    来自要求完美、成功导向的父母。给孩子的信息是:“你做的还不够,你还可以做得更
好!”
    父母对孩子长期如此要求,孩子背负着父母的价值观,成年后,总是要求自己成为佼佼者,
要让众人俯手称臣。
    孩子成年后,不断追逐外在成就和自我价值,但总觉得自己努力得还不够。每当完成一件事
情时,很难让自己暂时停下来,充分去享受那种完成事情的成就感与自我满足。
    无法好好享受生命里每一个片刻与过程,无法好好经验每一个当下的生命品质。无法欣赏路
途中的美丽景色,无法欣赏路边的小花小草小生命。
    很难欣赏自己。
     内心觉得很苦很累。
“要坚强!”
    父母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方式告诉孩子:
    “男儿有泪不轻弹!”
    “好汉打落牙齿合血吞!”
    “凡事要坚强一些,社会是十分残酷、现实的,你怎么哭也不会有人理你,求人不如求
己。”
    “登天难,求人更难;纸张薄,人情更薄。”
    长期受这种灌输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可能自我防御性很强,会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弱点。
    当感到悲伤和无助时,很难对人求援或倾诉。看不到周遭可以提供的支援与协助,拒绝他人
的帮助。
    常陷入孤独、绝望的感觉。
    自己承担了许多辛苦,内在深层感到孤独。
要完美!
    来自挑剔、严格的父母。孩子收到的信息是: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成年后,不断为自己的表现打分;
    给自己很大压力,不允许有些微差错;
    不小心犯错,就强烈自责,与之相处的周围人也会感觉到压力大。
    还可能表现为拖拉,凡事不到最后时间不去做它;
    认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取悦别人!
    来自情感上比较匮乏,需要支持的父母,如离婚、单亲、丧偶的家庭,或者情感较冷漠的家
庭。
    父母冲突时,问孩子站在哪一边;
    说:“我吃了这么多苦,都是为了你!”
    孩子成为代理父母,不断表现出自己可爱、善良、讨人喜爱的一面。
    成年后,为父母、他人的快乐负责任;懂得照顾别人的感觉和需求,扛别人的问题,被他人
的情感捆绑。
    别人不开心,心里就不安,对他人小心翼翼;
    很难拒绝别人情感上的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父母的言辞、态度和行为对孩子成年后的影响,是“非绝对的”和“非
周延的”。比如小时侯同样受到父母的斥责后,一个人孤独得面对与当时有一只心爱的小狗陪伴,对心灵造成的影响就有极大的不同。
    以上内容,以及因此对自我进行剖析,有益于  进入 自己的内在;在生活中,更敏锐更快更深地“觉察”,使当下不受当年伤痕的污染,看到当下实相;是为了 成为 自己的 好父母,重新养育自己的内在孩童,让心灵成长、自由。


发表评论:
姓 名:
请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内 容:
验证码:

地址:平阳路98-1号(长风街南200米路东)一品嘉园一号楼四单元202   电话:0351-4250666 邮编:030006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