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一生与母爱关系发展 |
|
| |
$demons$
作家们喜欢将母爱比喻成大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中外文坛,母亲有三个代表象征,夏娃:人类之母,因为她采摘了智慧之果才使愚钝的亚当启蒙成人。所以说她源于男人又引导和孕育了男人,母性即代表生命之源也是诱惑之源。生命和享乐可以说是同源,看看那躺在母亲温暖的怀中满足于与母亲肌肤相亲的男孩,幼小的脸上流露出无所不能的笑容,天使般的举动激发着母亲对他"疯狂地"热爱以期望这种关系得以永恒。再看看躺在柔软沙滩上,被太阳晒得暖融融的男人;拥抱在情人怀中那恬畅放松、懒洋洋、无所事事的男人是否也是一种对母亲怀抱的感觉再现。 第二个象征是女娲:再造乾坤,含辛茹苦化万物以育人类,象征母性的牺牲精神也代表着母性中教育、管理和权力。想想女娲在天地间飞升,与天地抗衡,你不由得会感觉到母性的强大。相比之下,男人的生命显得那么柔弱易碎,男人只是泥土变的,他需要母亲的教化才能成人。实事上,家庭中幼儿的启蒙教育无疑主要是母亲承担的,母亲与男孩无论在语言、行为、情绪、心理等方面均有广泛的接触。母亲对待男孩的方法应该温柔而又明确,过于严厉或摇摆不定的教育和管理,造成男性心理发展中的自我冲突,这种冲突是一种自我否定的痛苦。说来也奇怪,中国的教育很有点母性教育的痕迹,它不太看重男人的个性,规定太多替代也太多。中国的社会似乎也一样,对年青人保护(压抑)太多,总怕你出错,要想出头排队等候吧! 第三个象征是玛莉亚:宗教教义中的圣母,她是母性圣洁、完美的象征,她与神感应而孕育了基督。玛莉亚从小引导基督独立去走一条充满荆棘的路,从而磨灭人本性中的狭隘与私欲,获得博爱、光明与重生。母亲爱孩子似乎是源于一种天性,Do it with less, do it with none。现在的母亲很担心孩子会走一条艰辛的路,她们不惜自我,热望抱着拥着让孩子过一种平坦舒适的生活,但投桃是否可有报李?玛莉亚还象征着母亲的宽容和接纳,无论你罪孽多深,只要迷途知返。在没有宗教的日月里,崇母即为教义。 不能否认,与母亲的关系会影响男人的一生,是积极进取还是消极退缩,是乐观还是悲观,是乐于奉献还是只知索取。中世纪以来,众多的思想家、哲学家如希波克拉底、歌德、黑格尔、马克思崇尚母性的光辉,而现代人却具有更多的自恋倾向或阳性图腾。96年,有关男人和女人的话题说得太多,好像他们分别来自两个星球"一个来自金星,一个来自火星",是完完全全是两类人。其实,在生命的哲学中,男女本是同源,互为本我,男人是母亲生命的衍生,是母性意志的自我实现。 生命有三层结构,不管性别、种族、肤色,其内核男女是同性。这很像流行的基因学说,在人的染色体中有双性发展的酶系统,只是看基因激活的是什么。作为男性,内核中的男性质发展成中层结构中男性的精神、心理和个性特征,继尔形成外层结构中的男性躯体、行为和气质。其内核中还留下的是什么?是一种被荣格认为的母性或女性情结(Anima阿尼玛),这也是男性生命中的母性本源,它构成男人潜意识或id 的中心成分。相反,在女人的内心中也有男性情结叫做阿尼姆斯(Animus)。当一个男人走向死亡,意味着他的生命在回归母体。在母性的胸怀中,灵魂叹息道:"此土皆吾土也"。 母亲-永恒!男人只是过客! | |
上一篇: 卫亚莉主任在铁三局机关做心理健康讲座 下一篇:跟孩子订个“契约” |
|
文章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