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长教育不是越多越好 |
|
| |
$demons$
特长教育不是越多越好
暑假将至,很多父母又开始忙活起来了,准备利用假期给孩子“开小灶”,钢琴,舞蹈,绘画,英语...多管齐下。对孩子继续特长教育是一件好事,但是不是多多益善?特长教育对孩子真的有帮助吗?父母的苦心和投资能否得到预期的回报?对孩子进行特长教育需要注意什么?下面的故事也许对我们有所启发。
别为明天剥夺孩子的童年 一天下午,一对年轻的父母带着7岁的女儿雪儿前来咨询。 这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长着一双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而且聪明伶俐,像小仙女一样可爱。雪儿不仅长得可爱,而且兴趣爱好广泛,喜爱学习,从5岁起已经参加了舞蹈、表演、英语、书法四个班,6岁多上学后,爸爸妈妈又给她报了扬琴、声乐两个班,雪儿的双休日被这些特长班塞得满满的,在六个特长班之间奔来跑去,父母为此专门买了车,减少她奔波的疲劳,好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到学习上,但最近爸爸妈妈发现,雪儿对上特长班的热情大不如前了,回来也不愿意好好练习,如果父母不督促,就总想和小朋友玩,父母多说几句,她的眼泪就哗哗地往下掉。这让她的爸爸妈妈很不满意,尽管他们也心痛孩子。“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孩子今天不吃点苦,多学点本事,我们害怕她将来不能在社会立足”。 他们希望通过咨询,能想办法让孩子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学习上,即使要玩也应该像上体育课一样,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我注意到旁边雪儿原本明亮的眼睛,渐渐失去了光泽。 我问雪儿:“你是不是有什么话想和阿姨说?”那双美丽的大眼睛,透露出一种无奈和迷茫:“阿姨,我不想长大,长大太累了!” 一个刚达学龄的天真灿烂的小女孩,发出这样的感叹,让我的心感到震颤。 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父母所有的爱和心血都集他们于一身,家庭所有的未来希望都押在他们的身上,这既是他们的幸运,又是他们的不幸: 幸运的是,他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良好生活和学习条件;但不幸的是,从少不更事的童年期起,他们就被迫背负起过多的家庭重负,要为家庭的未来和父母的希翼而牺牲童心童趣,过早地卷入白热化的社会竞争中。 学习原本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但在今天,成人和社会的极端功利化抹杀了许多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快乐。厌学、恐学和学习困难像一种慢性瘟疫,在聪明可爱的孩子们身上悄悄传播,使许许多多的父母头疼、焦虑,苦恼不已。这实在是我们家庭教育的悲哀,更是父母的“爱”的扭曲。 调查发现,今天许多儿童会吹拉弹唱,但不会拍球和跳绳。玩也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学习,对注意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及社交能力发展十分重要,但是今天很多孩子玩的时间被功课和各种特长教育挤占甚至完全剥夺,过早成人化,被剥夺童年的孩子们,能够如父母们所想的那样,有灿烂的明天吗? 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不顾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强迫孩子学习和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不仅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利,还可能导致孩子过早地丧失好奇心,对学习产生厌烦和抗拒的心理。当最终的结果与我们的期望南辕北辙时,再悔也晚亦。 “白天鹅”何以变成“丑小鸭” 目前许多家庭在特长教育中还有一个误区,是不顾孩子的兴趣和实际,只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赶时髦,跟风,亦步亦趋,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玲就是父母这种心理驱使下的牺牲品。 玲上四年级,她的父母近来苦恼不已,从玲出生后,他们就对玲充满了期望,在玲的身上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和心血,他们的工资不高,但省吃俭用为女儿买了钢琴,并为她报了钢琴特长班,但是女儿不争气,学了四年钢琴了,弹不好一首曲子,学习成绩也不人意。玲的性格在不知不觉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活蹦乱跳的人,现在动不动就哭闹,让父母束手无策。 详细了解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背景后,我很为他们难过。玲小时侯特别活泼可爱,她最喜爱跳舞,看电视时,总是情不自禁地边看边跳,晚上在自己的房间,常常跳个不停,要父母催好几遍才肯睡觉。还在上幼儿园大班时,玲就一再恳求父母送她上舞蹈班。遗憾的是,她的父母没有把她送到舞蹈班,而是不顾她的反对,给她买了钢琴,报了钢琴班,原因一是他们不喜欢她跳舞,认为女孩子应该文文静静,不要一天到晚跳来蹦去,二是玲的堂妹有了钢琴,报了钢琴班,玲的父母希望她也能学好钢琴。从此,玲一跳舞就遭到父母的训斥,要她稳稳地坐下来练琴。玲刚开始也很羡慕堂妹,想学好钢琴,但她坐不下来,没有多久就对一动不动地坐着练琴产生了强烈的反抗和厌恶心理,每次上课练琴她都十分痛苦,学不进去,老师批评,父母训斥,她稚嫩的自尊心受伤了。 玲的堂妹性格文静,做事情比她沉稳耐心,她钢琴弹得好,经常受老师的表扬,有这样一个参照物,L越来越自卑。每个星期天的大家庭聚会,爷爷奶奶和叔叔、姑姑等全都围着堂妹,听她弹奏钢琴曲,每当这时候,玲总是一个人悄悄地钻在屋里,不肯出来。玲和堂妹上同一年级,但每次考试堂妹都比玲考得好,因此全家上下常常话里话外地敲打她:怎么姐姐什么都不如妹妹呀! ┅┅┅┅ 如果玲的父母当初尊重女儿对舞蹈的兴趣和爱好,不逼她学钢琴,玲不会是这样一无长处的“丑小鸭”,相反很可能是一只亭亭玉立的“白天鹅”。 所以,特长教育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推动儿童从事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驱力,对能力的发展十分重要,稳定、浓厚的兴趣,是促进儿童在某一领域能力发展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因素。出自兴趣的学习是自发的、主动的、快乐的,动力来自内在的吸引力,所以学习过程充满了快乐和满足,非但不容易厌倦,且可以不断强化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而缺乏兴趣的学习是被动的、强迫的,枯燥和痛苦的,动力主要依赖于外在的压力,所以很容易产生厌倦和抵触心理。 音乐大师可以不懂五线谱 喜多郎是日本著名的音乐家,他创作的乐曲《丝绸之路》风靡全球20年,他的音乐8次被格莱美等音乐奖项提名。2001年他的《TINGOFYOU》获得第43届格莱美奖新时代专辑奖,《天和地》还获得了美国第51届金球奖和作曲奖。 但是,这位誉满全球的世界级电子音乐大师,并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他甚至连五线谱也看不懂!他的音乐素养完全是属于业余爱好和自学的积累。 喜多郎说:“我从来没有受过音乐教育,也从来没有上过什么音乐课,所以我的创作灵感完全来自大自然。”每当喜多郎要进行音乐创作时,他总是来到山上静静地倾听,他听到的是风声、鸟语或溪流的沙沙声。他把在自身生活环境中所知所悟,诸如自然的雄浑、荒远、温暖、冷漠反映到他的音乐里,带给我们有别于西方的独特的东方感受。这段为艺术采风不惜代价的奇特经历也正是喜多郎被称为世界电子音乐大师的源头,成为今后他得以享用不尽的创作宝藏。 我不知道那些希望孩子将来成这个“家”那个“家”的父母们是否从喜多郎的故事中得到些启示? 在中国艺术界有一句话很盛行:“功夫在诗(画)外”,意思是说,诗要写得好,书画要作得好,不能仅仅看技巧掌握的如何,而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技巧外的因素,如人文综合知识的功底、情感世界的丰富和深刻、对大自然、生活环境和人的内心美的触觉和把握,以及生活阅历的厚重。而我们今天的特长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很纯粹的技巧训练,只有眼睛和手的机械操作,没有心灵的震颤和共鸣,没有丰富多姿的生活经历做基础,充其量只能培养出画匠和琴工。 要想孩子在艺术领域有大的收获和成就,首先要把生活的真实还原给他们,让孩子多经历和实践,其次要让他们多接受名著等文化艺术的熏陶,并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内心世界的美好情愫。 | |
上一篇: 多一只眼睛,看破关系的迷雾 下一篇:剖析捣乱孩子的内心世界 |
|
文章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