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人们常常把孩子比作“祖国的花朵”,可是现在出现一种新说法,把一些独生子女说成“草莓族”:外表看起来色彩鲜艳,表层还疙疙瘩瘩的挺有个性,里面却苍白绵软,稍一施压就变成一团稀泥。不少家长们抱怨孩子娇生惯养、好吃懒做、自私专横,用“草莓”来比喻,新颖独到,贴切自然。其中所反映的问题更是令人忧 虑,这个形象比喻正在为全社会敲响警钟——一个身体体质、心理承受能力开始“草莓化”的孩子,恐怕无法心理健康地面对未来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压力。成人常常 抱怨孩子没经历风雨,缺乏感恩之心、责任之心,可是他们是否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家长要负主要责任,自己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别把孩子养成宠物
爱子、惜子是父母的天性,这是人类最伟大的爱,但是如今很多家长却爱不得法,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许多进入初中的孩子连扫地都不会。小文是一个工薪家庭的孩子,父母虽然收入不高但足够让小文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父母对小文十分疼爱,包办了家中所有的事情,“家里扫地、擦玻璃这类的活都是爸爸妈妈做的,我爸爸妈妈从来不让我拿笤帚,他们说我学会这些没用。”小文说。还好,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没发现什么问题,可是考上大学后,问题最终产生了:小 文不会洗衣服,常常让洗衣中心洗,也有时候把脏衣服打包寄回家,缺乏最基本的自立能力。 有人说,以前的独生子女是生活在 “421”结构的家庭中,即4个祖父母、两个父母再加上一个孩子,现在随着第二代独生子女的出现,更多的独生子女开始生活在“6+1”结构的家庭中了,孩 子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得到强化,孩子的事情是一家的绝对重点,孩子想要什么家长都会千方百计地给予满足。他们已经无意识地把孩子当成宠物来养了,他们忘记 了知识来源于生活,不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其实等于剥夺了孩子获取生活知识、生存技能的权利和机会。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孩子得到了比他们的需要 过多、过分的爱,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受不了任何挫折,家长则丧失了教育者的功能。“孩子们没有经历过其他压力,往往缺少承受压力的能力,”一位老师说,“很多问题最初往往是学生因无法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境,心理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而采取了逃避和放弃,日积月累,最终让问题越来越严重。” 家长过度的爱还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更可怕的后果,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学校和在家里完全像两个人。在集体中,孩子们似乎能和平相处、平等相待,也能遵守规 则。但是在家里,孩子从父母的过度关爱中逐渐得出“我很特殊”,再慢慢发展为“我要特殊”。孩子地位从“平等“到“特殊”不停地转换,一些孩子性格出现了 两面性,现在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爱没有原则,使得孩子凌驾于家庭之上了。
教会孩子感恩
不少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家长们是否想过,您在为孩子付出的时候有没有教会孩子感恩?“我们几乎每天能看到,孩子从学校里蜂拥而出,年迈的祖父母 第一个动作是接过孩子手中重重的书包。家长们根本没有让孩子体会生活中的艰辛,把一切都承担下来。对孩子的溺爱时间久了,孩子会形成错误的认识,对家长的 辛苦劳作,他们会习以为常,认为家长的辛苦和自己的坐享其成是天经地义的,没有任何感激之情,这样下去,孩子必定懒惰、自私、不知感恩。”一位老师说。 “给父母洗脚?怎么可能!他们给我洗才对……”某中学开展“为父母洗一次脚“的感恩活动中牞一个孩子噘着嘴说。听到这番话的父母,可曾后悔过平时过分宠爱孩子,无意识中使孩子由娇而横,养成唯我独尊的个性。特别是有些孩子认为父母、老师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父母任我差遣是他们职责所在。因此实施感恩教育 势在必行,老师家长应常利用各种场合或时机,在孩子的心底播种善的种子,让孩子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 给他人以回报。 记得电视中经常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夜晚,一位母亲打了一盆洗脚水帮老人洗脚,这一情景被家里的孩子看到了,孩子也为妈妈打了一盆洗脚水,学着妈妈的样子说:妈妈辛苦了……道德教育仅仅靠说教是苍白无力的,孝敬长辈,学习做人,仅仅让孩子知道还不够,更要创 造机会去示范,让孩子在学着做的过程中去感悟,身教重于言教。一些大人一边教孩子学礼仪,另一边却在破坏自己所说的礼仪,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有“言传”而无“身教”的做法,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苦恼和困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