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 1. 神经系统的发育 出生时脑的大小仅仅为成人的1/4,出生后迅速长大,但还需要好多年才能在解剖上、生理上接近成熟。儿童的神经和肌肉系统发育必须经历从极不成熟到逐渐成熟,运动系统从不协调到逐渐协调的过程。到2 周岁时,脑重量达成人脑重量的75%,6岁时达成人脑重量的90%,与此同时,中枢神经纤维必须经过髓鞘化,髓鞘化的过程是从头到尾,从近(中枢)端到远(中枢)端,所以婴儿的动作发育是从头、颈到躯干、手臂、手、骨盆、腿、内脏(大便)、膀胱。髓鞘化在2岁前进行得很快,2岁后减慢,到青春期才完成。 脑的发育与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分别影响和制约着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运动能力,所以在儿童早期(9岁前)如果营养不良,可导致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缺陷。以后即使营养改善,也无法弥补缺陷。7岁前的儿童运动以粗动作为主,整天跑动不停,7岁以后才对坐中做的游戏感兴趣。10—12岁才能完成和成人一样的高度精细化的动作。
2.认知及心理、行为的发展 ①婴儿期:是指儿童从出生到1岁的时期,出生时新生儿的大脑在形态上与成人无显著差别,已有重要的沟和回,但发育差,脑皮层较成人薄,虽已有细胞分层,但细胞分化不全,缺乏树状突。出生时新生儿头围一般34cm左右,脑重量400g左右,1岁时头围46cm,重量达900g,故婴儿期是脑的重量增加最快的时期。从新生儿起随着脑重量的增加,神经突的数量及长度都在不断增加,神经纤维不断延长,为儿童与外界环境发生联系提供了物质基础。 婴儿期由于神经髓鞘的形成不全,神经兴奋不能沿一定的通路迅速传导,故兴奋特别容易扩散,这也是小儿易激动的生理原因。 随着脑的不断发育,皮质中的暂时性联系也日益发展起来。新生儿明显的条件反射的是在出生后两周左右。4个月的儿童能区别各种气味,能分辨不同颜色的物体。4~5个月便能分辨出亲人和生人。从第4个月起开始分辨出成人的声音,如听到母亲说话的声音就高兴起来,并开始发出一些声音以回答成人。5~6个月婴儿就可以再认妈妈,这是由于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发展,婴儿出现的短暂记忆的表现。7~8个月时起,由于儿童多次感知某种物体或动作,并同时听到成人说出关于这一物体或动作的词,在他的脑里,就在这一物体或动作的形象和词的声音之间,建立起暂时联系,以后只要再听到这个词的声音就能引起相应的反应。10~11个月起婴儿开始“懂得”词的意义,并对词的内容发生反应,词开始成为信号,即第二信号儿童的语言或说出的词是从成人所发出的词或者语言的声音模仿开始产生的,因此,为了尽快开发儿童的语言能力,成人在与儿童接触时应尽可能不断给予语言刺激。 儿童情绪自两个月以后,积极情绪开始发展,当吃饱、温暖时,可以看到儿童活泼而微笑的表情,反之,能引起否定的情绪反应,如哭闹、呆滞等。因此,为了培养儿童良好的情绪状态,应经常和儿童交往,提供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提供适当的玩具,并多给予关心、照顾和抚爱。
②幼儿期是指儿童从1岁到3岁的时期,又叫先学前期。在这段时间内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继续发展,至3岁左右,脑皮质细胞分化已基本完成,脑重量也达1000g以上,相当与成人脑重量的2/3,不但神经细胞体在增大,神经纤维也在延长,而且神经纤维髓鞘化过程也在迅速进行,约2岁时,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以及锥体束纤维的神经髓鞘初步完成。 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儿童脑的兴奋过程比以前更加集中,暂时性的联系也较容易形成,皮质的抑制过程也进一步加强,神经功能更易于集中,加强了对外界事物的分析综合能力,减少了儿童的冲动性,从而有利于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但就整个儿童期来讲,抑制过程还必将弱,兴奋过程仍然占优势,因而幼儿期儿童易于疲倦,容易激动,易受外界刺激物的影响,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等。 在幼儿期,行走动作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1岁左右,儿童就会站起来,并有可能开始行走,约在2-3岁时,儿童不但学会了行走,而且也逐渐学会了跳、跑、攀登阶梯、越过障碍物等复杂的动作。行走动作的发展扩大了幼儿的生活范围,为空间知觉、初步思维活动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可以帮助儿童及早摆脱对成人的过多依赖,发展儿童的独立性,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