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霞今年15岁,上初三,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自我约束力差,爸爸带她来心理咨询。
简单交代情况后,她爸爸到外边,我和她单独会谈。她有一点紧张,不知从哪说起,我请她谈谈自己成长中最大的问题。她说:那就说说我妈妈吧。提到妈妈,彩霞立刻泪流满面:"自小我妈妈对我管教很严,但我个性活泼爱动,在学校经常和同学打闹,总免不了惹祸,一开家长会妈妈就处罚我。父母关系不和,父亲不愿与母亲争执,经常不在家,所以我在家里天天挨骂。在我很小的时候,奶奶来我家,每次走时我都要哭,舍不得奶奶走,但妈妈看我哭就打我;放了假我想去奶奶家,妈妈也会打我。有一次跟同学打架,老师叫来妈妈,回家后妈妈就没头没脑地打我,我跟妈妈说:家丑不可外扬,您打哪都可以,但千万别打我的脸,结果妈妈就打我的脸,第二天我变成了个‘乌鸡脸’,上学时只好戴上棉帽子,尽可能把自己的脸遮起来,低着头从邻居和同学面前走过,这件事直到现在我在同学面前也抬不起头。还有一次我做错了事,妈妈晚上不让我做作业,把桌上的书全部扔到地上,在我的房间放声大哭,我又怕又急,不知所措。”她象个大人似地十分伤感:“我的学习不好,我妈妈认为我智力有问题,领我去做智力测验,结果正常,可她根本不相信,又花很多钱让我去参加什么训练”。“是不是感觉统合训练?”“对。亲生的妈妈竟然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智力正常,您说我伤不伤心?我也知道妈妈为我付出了很多,她希望我有出息,可是她不知道我需要的很简单,就是她能理解我,您说这要求应该不算过分吧?可是妈妈只把我当小孩,好象我没有思想和感情。其实我也知道妈妈很苦,她和爸爸感情不好,而她在工作中的压力也很大,但我觉得她不应该把我当作工具,和爸爸有气往我身上撒;她自己考不上大学,却天天逼我念书考大学,她不能实现的愿望让我来替她弥补缺憾,可我毕竟只是一个孩子呀!妈妈说在亲戚们面前抬不起头,因为表姐、堂兄学习都很好,其实我也特别想学习好,给爸爸妈妈争脸,但她得理解我。现在,我和妈妈分开已经两年了,可说实话我一点也不想她,看到别的同学和妈妈关系那么亲热,我也很羡慕,但我却害怕和妈妈在一起。”
和彩霞的会谈进行得很沉重,眼前的彩霞即没有她的名字那样的灿然,也没有她的年龄应有的纯真。令我更加沉重的是象彩霞与她母亲这样的亲子关系冲突在心理门诊并非鲜见。父爱和母爱本来是一种发自本能的行为, 但在21世纪这个充满竞争和剧变的时代,父母本身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中年女性,面临的婚姻家庭及职业竞争的压力更大,自己遇到挫折拿孩子出气或有挫败感想靠孩子来满足虚荣心注定只能给孩子伤害。确实,做父母在今天成了一件极富挑战性的事情。连厨师炒菜都要上岗证,要成为一个合格乃至优秀的父母,仅仅靠我们本能的自觉,单纯靠低级阶段的父爱母爱已经远远不够。著名作家毕淑敏认为,很多成人的家庭不幸和性格缺憾,追溯起来,都和母爱只停留在初级阶段,未能完成向高级阶段的转化有关。《发现母亲》一书的作者、教育专家王东华提出:“母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岗位,她站在整个民族的最前头”。他说,做一个合格的母亲是女性的另一种成才方式,母亲,还有父亲,都应该和孩子一道成长,这不仅是为了孩子,同时也是为了丰富父亲母亲自身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