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莉心理绿洲->首页->职业心理
企业文明:为将之道先治心 会诊企业家心理健康
时间:2007-12-6 9:17:30 来源:华夏心理网 作者:源自《企业文明》杂志 编辑:钟钟 访问次数: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企业家的心理状态还直接影响他们的个人幸福。幸福是人生重大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的一种心理体验,是达到生存和发展的某种完满状态的心理感受。快乐的心理体验是幸福的主观形式;而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从而达到生存发展的某种完满状态,则是幸福的客观内容。幸福必须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但是,幸福就其自身来说,主要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一种情绪情感,属于主观意识范畴。幸福自身是主观的,因而完全依自己的主观感受而转移:一个人只要觉得快乐而幸福,他就是幸福的;只要觉得不幸,他就是不幸的。因此古人说:“知足者富”,“知足长乐”。并且认为:“生长富贵丛中的,嗜欲如猛火、权势似烈焰。若不带些清冷气味,其火焰不至焚人,必将自焚。”从幸福的主客观统一性出发,近现代对生活质量的评估使用了生活质量的主观与客观两套指标体系。不过,从幸福的本质来看,主观的评价比客观的状况更为重要。坎贝尔在研究中发现,生活质量与个人生理需求的相关度为0.13,与收入的相关度为0.12,与智力的相关度为0.17。显然,生活质量与客观物质低度相关,而与主观状况的相关度却较高。正因为如此,国际学术界对生活质量 (QOL)的研究才主要侧重于主观方面,并以个人的幸福作为研究的中心或出发点。其实,人们的终极追求并不是财富、权力、地位和荣誉,而是幸福。财富、权力、地位和荣誉之类的东西只是构成幸福的客观条件,而真正幸福与否,却最终取决于自己心中是否满意的心理体验。如果把钱钟书“婚姻像穿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这句话扩充开来,那么,幸福不幸福并不取决于外人看到的贫、富、贱、贵等客观状态,而是个人的心态。因为“幸福像穿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就不难理解拥有荣耀、权力、财富和美人的拿破仑为什么会说:“我这一生从来没有过一天幸福的日子!”就不难理解一些腰缠万贯的企业家为什么会突然自杀,就不难理解虽然一般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远远低于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低于城市居民,但是《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公布的“2004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却作出了这样的结论:目前中国近八成居民感到生活幸福,农村居民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

  企业家的心理健康不但影响其个人的健康幸福,而且对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员工的健康、幸福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现代管理正从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发展。正如荷兰学者霍夫斯坦特所指出的,管理不是处理具体的东西,而是处理对于“人”有意义的信号,这种信号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因而文化必然渗透到管理和组织的全过程之中。国际调查显示,国际间经济合作的失败,只有30%是由于技术、财务或战略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与之相对,倒有70%的失败在于人员之间的跨文化沟通障碍。与此同时,管理也正从以“资”为本的管理向以“人”为本的管理发展。尤其是在知识经济下,人本特点更为突出。知识的存在有三种不同的形态,一是存在于各类文献之中,二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三是通过人的劳动凝结于产品之中。第一种存在形式的知识代表着一种潜在的经济价值,它要通过第二种存在形式才能物化于产品之中。人力资源成为了知识实现其经济价值的中介和依托。因此,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中“人”的作用日益突出,企业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企业运作,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提升能力、提高素质,来达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要求员工借助于工作小组、任务团队或质量圈等活动,广泛地融入和参与管理;要求员工的工作更富有灵活性,体现出责任感;要求构建员工和管理者、员工与员工之间和谐的关系。而这些要求能否达到,都与领导者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有关。领导者的认知能力决定了审时度势和决策的正确与否,从而决定了企业的兴衰;领导者的修养和协调理念及能力,决定了企业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领导者的情绪情感影响着激励和协调功能的发挥。

  在企业文化建设和人本管理中,领导者的人格、心理和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程度上,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价值观和人格的外化,而这种外化又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幸福。例如,一个刚愎自用、独裁专断的领导,他希望建立的必然是大权力距离的企业文化。大的权力距离,必然使企业建立严格的等级顺序,不同等级之间必然存在明显的不平等。因此,就很容易造成拥有权力者与没有权力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利于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和谐。它还会造成下属对上级有一种强烈的依附需要,下属对上级惟命是从。从而使组织缺乏活力,不利于激发员工在工作和学习中的积极性。当然,如果出现了更为极端的现象,领导因贪欲而犯罪、自杀、逃离,则企业和员工将会遭遇更大的不幸。

  苏洵说得非常好:“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企业家的心理健康的确不可掉以轻心!

  影响企业家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

  古人说:“心本可静,事触则动。动之吉为君子,动之凶为小人。”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有触动心灵的事件;二是主体是“君子”还是“小人”,以及自己会不会调适。

  我们常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企业家的心理健康,首先受到触动心灵的事件的影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当前的社会环境是否存在着不利于企业家心理健康的因素呢?当然存在。

  第一,企业家面临激烈竞争的市场压力。这种压力首先来自国内企业之间的惨烈竞争。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随着许多行业进入买方市场,国内企业在狭窄的市场空间内互相拼杀。彩电价格战、空调价格战、汽车价格战……许多企业已经进入了零利润阶段!其次,国外企业的竞争和挤压,也使企业家如临虎狼之境。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和挤压,我们的企业还显得规模较小、经验不足、更缺乏核心技术。再加上国内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许多关系尚未理清,政府职能还在转变之中,国际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着霸权主义的阴影等因素,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世所罕见,中国企业家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是世所罕见的。

  第二,企业家必须协调事关重大、错综复杂、而又缺乏信任基础的人际关系。良好人际关系对于企业和企业家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企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关系网,或者说,在企业家身上必须凝聚足够的社会资本。所谓“社会资本”,是指这样一种社会资源,它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具有个人性、亲密性和排他性特点的特殊社会关系网络。它与人们之间多少制度化了的相互认知和认可的持续社会关系网络相联系,能够给拥有这种关系的人带来好处或便利;它不仅是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在特定条件下,还能转化为经济资本。由于当今中国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家行政权力在资源分配中的主导地位,企业家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目前还是获得资源和成功的重要渠道;中国还存在着积累社会资本并将其转化为经济资本的深厚土壤。因此,企业家为了企业和自身的发展,就不得不积极获取和加快积累社会资本,甚至为了获取社会资本而扭曲自己的人格,放弃自己的健康、爱好和家庭幸福。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用户:
更多评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言:
验证码:
新闻搜索

标题: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