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语言发育,只有在幼儿期才开始发展起来。儿童在与成人进行语言的不断交流过程中,语言得到了迅速发展,1岁左右能听懂的词约10—20个,能说出的词则更少,在1岁至3岁时,儿童的语言能力大大加强,1岁半以前主要是单词句时期,即用一两个词来代表一个句子,如儿童常说“帽帽”、“猫猫”、“宝宝”等。1岁半以后儿童掌握的词汇数量增加,开始出现多词句。到了二三岁时,在成人正确教育的影响下,词汇量日渐增加,每个词所代表的经验也比较丰富,能按照词的指示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例如:成人往往利用“好”、“可以”、“对”来进行阳性的强化,而利用“不好”、“不可以”、“不对”来进行阴性的强化,儿童自己对自己说“我要…”“我不要…”等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愿。由于儿童语言的概况调节作用不断发展,给儿童学习社会经验、道德品质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幼儿期儿童思维活动尚处于低级形式,缺乏自觉性、目的性,想象是零散的、片段的,故在幼儿期,我们应给儿童言语交流机会,如讲故事、说歌谣等,多鼓励儿童说话,利用言语交流不断丰富儿童的知识。 幼儿期儿童不但已经具有了各种愉快和不愉快的情绪,而且也开始有了比较复杂的情感体验,如喜欢与亲近的人交往,因为在交往中产生愉快的体验,在受到关心爱护时也会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但在不正确的教育下,也会产生不良情绪和情感,如产生嫉妒、爱发脾气等。幼儿期儿童由于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平衡,故情绪、情感不稳定,不能较长时间控制自己的行为,为了培养儿童良好的情绪,应经常和儿童交往,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③学龄前儿童指的是3—7岁的儿童。此期儿童大脑的重量继续增加,到6—7岁时脑重量达1280克,基本接近成人。神经纤维继续增长,分枝加多,长度加长,能更有利于神经联系。到6岁,神经髓鞘基本上发育完成,神经传导也就更加迅速、准确。大脑各叶的分化到6岁末也渐趋成熟。大脑结构生理的日趋成熟,为儿童行为的发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学龄前儿童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在不断增强,兴奋过程也比以前进一步增强。儿童每天醒着的时间,比以前相对增加。7岁儿童每天睡11个小时就足够了,这使儿童有更充足的时间参加游戏和学习实践活动。 在实践活动进一步复杂化以及在与成人交际的范围日益扩大的基础上,语言能力也迅速发展起来。学龄前是完整的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连贯性语言逐步发展的时期。3岁左右儿童掌握词汇约1000-1100个,4-5岁儿童的常用词约2000-3000个,5-6岁则可掌握3000-4000个词。3岁左右儿童语言的表达仅限于与其他儿童或成人对话`提问,而缺乏连贯性的叙述,不可能讲述完整的故事。如能给予正确的教育,则儿童语言的连贯性会逐步发展,到5-6岁,已能讲述完整的故事。语言连贯性的发展是儿童语言能力和逻辑性思维发展的重要环节。此期儿童虽然语言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能用语言表达各种印象,但其表达能力一般还是差的。 在学前期,儿童的情绪`情感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皮层下中枢的活动仍占优势,故此期儿童的情绪易激动、不稳定,情感也具有易变性和富有冲动性,情感和情绪的调节性差,成人有时不得不用转移的方法消除他们的某种消极情绪。到学前晚期,随着儿童内抑制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逐渐增强,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才逐步增长起来,并能多少有意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甚至控制情感本身。成人的不断教育和要求以及儿童所参加的集体活动,都有利于儿童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冲动性。儿童情感的发展对儿童个性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从小培养儿童良好感情,如教育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学习、爱共物等,同时也注意克服一些不良情绪,如虚荣心、嫉妒心等。 学前期儿童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好提问题、易冲动、自制力差、易受暗示、模仿性强。故针对儿童以上的特点,应给予正确指导,使发展为勤奋好学、进取心强的良好性格,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儿童创设良好的榜样,使儿童在模仿中学习。
|